装饰器是程序开发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功能,用好了装饰器,开发效率如虎添翼,同时,这也是Python面试中必问的问题。

例子

先看下下面的例子:

需求

假设某公司已经实现了一系列基础功能,如:数据库操作、redis调用、监控API等功能。业务部门使用基础功能时,只需调用基础平台提供的功能即可。如下:

1
2
3
4
5
def f1():
print('f1')

def f2():
print('f2')

业务部门需要使用基础平台提供的功能,直接调用就好了:

1
2
f1()
f2()

现在问题来了:以前基础平台的开发人员在写代码时候没有关注验证相关的问题,现在需要对基础平台的所有功能进行重构,为平台提供的所有功能添加验证机制,即:执行功能前,先进行验证。

重构方案一

将需要进行的验证操作,写入到每个函数中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def f1():
# 验证1
# 验证2
# 验证3
print('f1')

def f2():
# 验证1
# 验证2
# 验证3
print('f2')

如果我们需要的验证操作很多,这种方式显然不合理。

重构方案二

我们把验证操作封装到一个函数中。

1
2
3
4
5
def check_login():
# 验证1
# 验证2
# 验证3
pass

在函数中,对check_login()进行调用即可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def f1():

check_login()

print('f1')

def f2():

check_login()

print('f2')

上面的做法可行,但不遵循开放封闭原则,虽然在这个原则是用的面向对象开发,但是也适用于函数式编程,简单来说,它规定已经实现的功能代码不允许被修改,但可以被扩展,即:

1.封闭:已实现的功能代码块
2.开放:对扩展开发

如果将开放封闭原则应用在上述需求中,那么就不允许在函数 f1 、f2的内部进行修改代码。

重构方案三

使用装饰器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def w1(func):
def inner():
# 验证1
# 验证2
# 验证3
func()
return inner

@w1
def f1():
print('f1')
@w1
def f2():
print('f2')

对于上述代码,仅仅对基础平台的代码进行修改,就可以实现在其他人调用函数f1 f2之前都进行验证操作,并且业务部门无需做任何操作。

原理

单独以f1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def w1(func):
def inner():
# 验证1
# 验证2
# 验证3
func()
return inner

@w1
def f1():
print('f1')

python解释器就会从上到下解释代码,步骤如下:

1
2
1.def w1(func): ==>将w1函数加载到内存
2.@w1

从表面上看解释器仅仅会解释这两句代码,因为函数在没有被调用之前其内部代码不会被执行。

但是@w1这一句代码里却有大文章,@函数名是python的一种语法糖。
@w1内部会执行以下操作:

执行w1函数

执行w1函数,并将@w1下面的函数作为w1函数的参数,即:@w1等价于 w1(f1)所以,内部就会去执行:

1
2
3
4
5
6
7
def w1(func):
def inner():
#验证 1
#验证 2
#验证 3
f1() # func是参数,此时 func 等于 f1
return inner

返回的inner,inner代表的是函数,非执行函数,其实就是将原来的f1函数塞进另外一个函数中。

w1的返回值

将执行完的w1函数返回值赋值给@w1下面的函数的函数名f1即将w1的返回值再重新赋值给f1,即:

1
2
3
4
5
6
新f1 = def inner():
#验证 1
#验证 2
#验证 3
原来f1()
return inner

所以,以后业务部门想要执行f1 函数时,就会执行新f1函数,在新f1函数内部先执行验证,再执行原来的f1函数,然后将原来f1函数的返回值返回给了业务调用者。

再议装饰器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#定义函数:完成包裹数据
def makeBold(fn):
def wrapped():
return "<b>" + fn() + "</b>"
return wrapped

#定义函数:完成包裹数据
def makeItalic(fn):
def wrapped():
return "<i>" + fn() + "</i>"
return wrapped

@makeBold
def test1():
return "hello world-1"

@makeItalic
def test2():
return "hello world-2"

@makeBold
@makeItalic
def test3():
return "hello world-3"

print(test1()))
print(test2()))
print(test3()))

运行结果:

1
2
3
<b>hello world-1</b>
<i>hello world-2</i>
<b><i>hello world-3</i></b>

备注:多个装饰器的调用顺序是自下往上,但是运行时的执行顺序是自上往下。

装饰器的应用

1.引入日志
2.函数执行时间统计
3.执行函数前预备处理
4.执行函数后清理功能
5.权限校验等场景
6.缓存

被装饰的函数无参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from time import ctime, sleep

def timefun(func):
def wrappedfunc():
print("%s called at %s"%(func.__name__, ctime()))
func()
return wrappedfunc

@timefun
def foo():
print("I am foo")

foo()
sleep(2)
foo()

上面代码理解装饰器执行行为可理解成

1
2
3
4
5
6
foo = timefun(foo)
#foo先作为参数赋值给func后,foo接收指向timefun返回的wrappedfunc
foo()
#调用foo(),即等价调用wrappedfunc()
#内部函数wrappedfunc被引用,所以外部函数的func变量(自由变量)并没有释放
#func里保存的是原foo函数对象

被装饰的函数有参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from time import ctime, sleep

def timefun(func):
def wrappedfunc(a, b):
print("%s called at %s"%(func.__name__, ctime()))
print(a, b)
func(a, b)
return wrappedfunc

@timefun
def foo(a, b):
print(a+b)

foo(3,5)
sleep(2)
foo(2,4)

被装饰的函数有不定长参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from time import ctime, sleep

def timefun(func):
def wrappedfunc(*args, **kwargs):
print("%s called at %s"%(func.__name__, ctime()))
func(*args, **kwargs)
return wrappedfunc

@timefun
def foo(a, b, c):
print(a+b+c)

foo(3,5,7)
sleep(2)
foo(2,4,9)

装饰器中的return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from time import ctime, sleep

def timefun(func):
def wrappedfunc():
print("%s called at %s"%(func.__name__, ctime()))
func()
return wrappedfunc

@timefun
def foo():
print("I am foo")

@timefun
def getInfo():
return '----hahah---'

foo()
sleep(2)
foo()


print(getInfo())

一般情况下为了让装饰器更通用,可以有return

装饰器带参数,在原有装饰器的基础上,设置外部变量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#decorator2.py

from time import ctime, sleep

def timefun_arg(pre="hello"):
def timefun(func):
def wrappedfunc():
print("%s called at %s %s"%(func.__name__, ctime(), pre))
return func()
return wrappedfunc
return timefun

@timefun_arg("test")
def foo():
print("I am foo")

@timefun_arg("python")
def too():
print("I am too")

foo()
sleep(2)
foo()

too()
sleep(2)
too()

可以理解为

1
foo()==timefun_arg("test")(foo)()

类装饰器

装饰器函数其实是这样一个接口约束,它必须接受一个callable对象作为参数,然后返回一个callable对象。在Python中一般callable对象都是函数,但也有例外。只要某个对象重写了 __call__() 方法,那么这个对象就是callable的。

1
2
3
4
5
6
class Test():
def __call__(self):
print('call me!')

t = Test()
t() # call me

类装饰器demo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class Test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, func):
print("---初始化---")
print("func name is %s"%func.__name__)
self.__func = func
def __call__(self):
print("---装饰器中的功能---")
self.__func()
#说明:
#1. 当用Test来装作装饰器对test函数进行装饰的时候,首先会创建Test的实例对象
# 并且会把test这个函数名当做参数传递到__init__方法中
# 即在__init__方法中的func变量指向了test函数体
#
#2. test函数相当于指向了用Test创建出来的实例对象
#
#3. 当在使用test()进行调用时,就相当于让这个对象(),因此会调用这个对象的__call__方法
#
#4. 为了能够在__call__方法中调用原来test指向的函数体,所以在__init__方法中就需要一个实例属性来保存这个函数体的引用
# 所以才有了self.__func = func这句代码,从而在调用__call__方法中能够调用到test之前的函数体
@Test
def test():
print("----test---")
test()
showpy()#如果把这句话注释,重新运行程序,依然会看到"--初始化--"

运行结果如下:

1
2
3
4
---初始化---
func name is test
---装饰器中的功能---
----test---